佛教喪禮與傳統喪禮的差異
因為多元文化與族群,台灣喪禮各自有不同的形式,既簡單隆重,又能對往生者表達緬懷的佛教喪禮,讓許多家屬既能減輕參加喪禮的負擔,也能好好面對悲痛與道別,它和過去常見的傳統喪禮有哪些不一樣呢?
佛教葬儀的基本理念與文化背景

人從出生開始就會面對死亡,這都是必然會發生的事情,活著是一段旅程,死去其實就等於是踏入另一個新的開始,這也是為什麼佛教會用「往生」來稱呼死亡,這是因為佛教認為死後等於重獲新生,只是往生者變成用不同的方式繼續存在著。
提到死後的世界,就不得不提及佛教中最常見的六道輪迴,包括三善道的天道、阿修羅道、人道,以及三惡道的畜生道、餓鬼道、地獄道,我們會因為生前種下的因,得到不同的果,每個人都會落入不同的善惡輪迴,要脫離輪迴就得努力修行,遵守佛教中的五戒與十項善行才能升到天界或順利成佛。
所以佛教喪禮中才會有誦經、功德迴向的流程,目的是幫助往生者前往善道,並減少生前累積的業障,同時佛教喪禮也以簡單隆重為主,因為往生者即將踏上全新的旅途,所以家屬不必太過傷心。
從上方表格可以大略知道,兩種喪禮都有相似的流程,不過流程細節也會有差異,再加上傳統喪禮的流程較多,同時又注重良辰吉時和風水等原因,從開始到結束可能需要耗費較多的時間。
天主教喪禮
天主教喪禮和佛教非常類似,認為靈魂從肉身脫離之後會回到天國,重新投入主的懷抱,所以沒有陰間的概念,不過天主教喪禮也有類似於佛教助念的「臨終準備」。神父會為彌留的生者夫傅油,代表免除生者在世時所犯下的罪過,同時也會進行臨終祈禱,提供家屬與生者帶來心靈上的支持。隨著時代演變,天主教喪禮也融合傳統習俗,出現豎靈、安靈的流程。
基督教喪禮
基督教同樣認為亡者靈魂在死後會回歸上帝的懷抱,與天主教的喪禮儀式大同小異,不過會有安息禮拜的流程,通常會選擇在出殯當天進行,在牧師的帶領下家屬會一起唱聖詩、為亡者祈禱。
回教喪禮
回教喪禮是所有喪禮中流程最快結束的,這並不代表他們敷衍了事,而是與回教教義有關。
回教喪禮的三個重點就是「土葬、速葬、簡葬」,選擇土葬是因為在教義中提及,惡人會受到火獄的懲罰,因此穆斯林嚴禁火葬;速葬指的是三天內就要下葬,而且下葬那天一定要在太陽下山之前舉行完畢,否則就來不及回歸真主懷抱;簡葬指的是不使用棺材,只用白布簡單包裹亡者大體,放入坑內並蓋上土堆,穆斯林認為死後靈魂已經回歸真主身邊,肉體是身外之物,加上他們唯一的信仰就是真主,厚葬或者是複雜的細節都可能會造成不敬。
做七與法會
佛教認為往生者的靈魂死後49天會處於「中陰身」的狀態,也就是尚未投胎、無實質肉體、外型和生前相似、要靠香氣維持生命、處於迷惘的階段,此時需要每七天一次的法會,來穩定往生者的靈魂,同時消除生前的罪業。
不過現代可能沒有辦法像過去一樣,每七天就聚集所有人辦法會,所以演變成只做其中特別重要的,比如最常見的頭七和七七,頭七指的是人去世後第七天會回家一趟,所以這時就要備好飯菜燒香供奉;七七則通常是在告別式前一天,為做七畫下句點。
當然也有更快速和省時的做法,那就是在守喪期間早晚誦經助念,這在現代也被視為法會的一種,因此就不必再特意做七,無論是哪一種方式,都同樣是在幫助往生者能夠順利前往佛國淨土。
-百日
不分國曆或農曆,以往生者離世的當天開始計算100天,百日當天會供奉祭品表達對往生者的紀念,同時也會唸誦約2小時的金剛經。
-對年
指的是以農曆為主,往生者離世後一年的同一天,和百日具有一樣重大的意義,一樣供奉祭品緬懷並祝福往生者,一樣也會唸誦金剛經。
順帶一提,如果往生者是自己的父母或另一半,那就還要考慮「三年」這件事,這指的是需要服喪三年,但現代人生活節奏快速忙碌,所以通常都不會真的遵循傳統的三年時間,而是改為在對年當日舉行「假三年」的儀式,流程上與百日、對年一樣。
-合爐
合爐指的是將往生者正式列入祖先牌位內,視為家神的其中一員,通常會在對年後根據往生者的生辰八字來挑選好日子舉辦。
首先會將往生者的牌位燒化後,將名字、生歿日期寫在祖先的牌位上,再將往生者香爐內的香灰放入祖先的香爐內,受到後代子孫的香火供奉。